新华网四川 > 正文
2023 08/1419:57:30 来源: 新华网

成都“网红”鹤鸣茶社100周岁了!

2023-08-14 19:57:30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分享到:

  掺茶师傅为客人表演“二郎担山”(8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鹤鸣茶社可以称得上是成都茶馆里的翘楚。成立于1923年的鹤鸣茶社,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是成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茶馆之一。

  走进成都人民公园,落坐鹤鸣茶社,赏花、品茶、采耳,感受最成都的“巴适”生活。如今,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新语境下,鹤鸣茶社已成为市民游客感受“成都式”生活的必“打卡”地。

  1923年,大邑龚姓商人到彼时的少城公园、如今的人民公园踏青,园内溪水环绕,绿树成荫,便决定在此修一茶社。当晚,他就梦到紫光缠绕,一方池塘中伫立着几只白鹤嬉戏,引颈长鸣,也因此给茶社命名“鹤鸣”。取城南锦江水,茶叶均用当年采摘融花自窖,泡出来的茶水清香适口,爽目安神。

  鹤鸣茶社的百年历史,是人民公园的百年历史,更是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百年历史。透过鹤鸣茶社这个静态窗口,我们看到了公园的高质量发展,见证了城市的百年风云变幻。

  202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新时代的人民公园,拆围增景,按照景区化、景观化的指导原则,实现了园城相融的场景。公园城市的梦,从公园美景照进人们公园生活的现实。百年历史的沉淀,一杯新茶的浓香。

  在“川茶功夫”里,掺茶师傅在掺茶时练就“悬壶高冲”“怀中抱月”“大鹏展翅”“反弹琵琶”等“十八般武艺”,一套干净利落的动作快结束时,一条细长的开水柱从铜壶长嘴流出,顺势倾入盖碗茶杯中,杯中形成流动小漩涡,青绿的茶叶随水涡挤压不断旋转、翻腾、绽放……此时水柱断开停下,一壶热茶沏好——这是川人喝茶前的“小仪式”。

  掺茶师傅为客人表演“一帆风顺”(8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一位母亲为品尝茶点的女儿拍照(8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品茶的女顾客(8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品茶的三口之家。纸扇上的“安逸”透着浓浓的蜀地文化(8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一位品茶休闲的女顾客(8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鹤鸣茶社一角(8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品茶的女顾客(8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鹤鸣茶社一角(8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鹤鸣茶社正门(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鹤鸣茶社一角(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鹤鸣茶社里设有戏楼,为喜欢戏剧的顾客表演川剧,这是一名上了妆的演员准备演出(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鹤鸣茶社的品茗套餐(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鹤鸣茶社为露天茶社,一名女顾客用手持电风扇为自己降温(8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一名女顾客边品茶边享受“采耳”服务(8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喝茶的两名女孩(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品茶的顾客(8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鹤鸣茶社里设有戏楼,为喜欢戏剧的顾客表演川剧,这是两名上了妆的演员准备演出(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鹤鸣茶社一角(8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一位品茶的女孩在欣赏茶具(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鹤鸣茶社不但能喝茶还供应餐食(8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掺茶师傅为客人表演“白鹤亮翅”(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掺茶师傅为客人表演“反弹琵琶”(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鹤鸣茶社一角(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一位前来品茶的女顾客(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前来品茶的客人(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一位戴着“脸基尼”的女顾客在享受采耳服务(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鹤鸣茶社一角(8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掺茶师傅为客人表演“悬壶高冲”(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品茶休闲的顾客(8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两位品茶的女顾客(8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鹤鸣茶社一角(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一家三口在品茶(7月31日摄)。纸扇上的“巴适”透着浓浓的蜀地文化。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责任编辑:李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