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近年来,在广袤的川蜀大地上,一批善于利用新技术、使用新农具的青年农业职业经理人和农机手主动返乡,积极投身大有可为的农业天地。眼下正是春耕的关键期,新农人们正忙于智能化育秧、检修农机具、田间病虫害防治……他们将汗水挥洒田间,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贡献青春的力量。
“90后”的王伶俐是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的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人。2015年大学毕业后,王伶俐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新农人”,将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和现代农业经验植入农业合作社。目前王伶俐管理着4个合作社,覆盖的田地从最初的80多亩逐渐发展到目前的7000亩。
3月26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隆兴镇,王伶俐在田间查看冬小麦的长势情况。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3月26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隆兴镇,王伶俐(左)在和拖拉机手交接土地翻耕区域和注意事项。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3月8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隆兴镇,王伶俐(右二)在和其他种粮大户交流智能育秧设备的使用情况。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90后”的雷超是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穗香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业职业经理人。雷超看到了农机科技设备和惠农政策在农业上的应用和发展,2021年,他流转了川东丘陵地区近1000亩的山区农田,发展半机械化的粮食作物种植。
4月2日,在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北山镇,雷超(右)在和农户交流水稻育秧情况。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4月2日,在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北山镇,雷超在田间查看玉米幼苗的长势情况。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4月2日,在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北山镇,雷超在库房搬运化肥。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4月2日,在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北山镇,雷超在库房查看检修农机设备。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1992年出生的舒星宇是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万茂欣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业职业经理人。舒星宇2015年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工作几年后,他辞职将现代化农业科技带回了家乡的土地上。目前他所在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已经实现了耕田、育秧、插秧、打药、收割和烘干的全流程机械化操作,覆盖面积达到了40000余亩。
3月28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三江街道,舒星宇(左二)在指挥合作社工人搬运育秧盘。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3月28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三江街道,舒星宇在查看水稻秧苗的长势情况。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3月28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三江街道,舒星宇在查看水稻秧苗的长势情况。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3月28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三江街道,舒星宇(左一)在合作社清点种植大户送来的水稻种子。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25岁的王李锐是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一名农机手。凭借爱钻研的劲儿,王李锐熟练掌握了驾驶各种现代化农机设备及无人机植保等技能。曾经在外打工的他2022年主动选择回到村里全职从事农业生产,成为了一名“农机潮人”。
3月26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隆兴镇,王李锐在更换植保无人机的电池。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3月26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隆兴镇,王李锐在操作无人机进行冬小麦田间病虫害防治。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1999年出生的罗凯是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成林农机专业合作社里最年轻的农机手。他虽然年纪小,但已经是一名农田里的“老把式”,是操作循环式育秧机等智能化农机具的能手。
4月3日,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天府粮仓数智水稻示范基地,罗凯在循环式育秧机上查看水稻秧苗长势。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4月3日,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天府粮仓数智水稻示范基地,罗凯在自动化播种流水线上添加水稻种子。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4月3日,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公义镇,罗凯在操作植保无人机进行田间病虫害防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4月3日,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公义镇,罗凯在操作植保无人机进行田间病虫害防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