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 > 信息 > 正文
202405/2517:40:52
新华网

“科学之光”点亮城市地标、“国之重器”团队组团亮相……2024四川省科技活动周暨蓉城科学之夜开启

信息2024-05-25 17:40:52
字体:
分享到:

5月24日,2024四川省科技活动周暨蓉城科学之夜启动仪式(以下简称“启动仪式”)在成都科创生态岛1号馆举行。作为启动仪式主会场,成都科创生态岛创新潮涌,前沿硬核科技成果组团亮相,“国之重器”创新压轴展首度向大众开放,科学家“客串”首席讲解与青少年面对面……

即日起,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主题,2024成都市科技活动周也将通过“线下+线上”的方式,开展200余场特色科普活动,让市民畅享科普盛宴。

活动现场。(成都市科学技术局 供图)

“科技星”走上科创“星光大道”

10个创新团队分享创新故事

城市创新前行、高质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勇攀科技高峰、持之以恒创新攻关的“追光者”,他们是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上的科技工作者们。

在启动仪式上,来自“人造太阳”“拉索”、国家超算成都中心等“国之重器”的10个创新团队亮相,分享他们的创新故事,成为科学之夜“星光大道”上最闪亮的明星。

向玉开是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创新应用部的算法专家。去年,他与团队通力合作,为成都大运会气象预报实现更高空间分辨率、更快的预报频次提供了有力的算力支撑。科研成果赋能城市盛事,这也让他倍感骄傲与自豪:“我们要将执着的钻研精神始终贯穿于科技创新实践中,不放过每一个小的报错、每一次与预期不相符的结果,认真剖析原因,不理所当然地接受结果,才能在不断地思考和实践中成长。”

谈及科学研究的秘诀,中国科学院院士,“拉索”首席科学家、运行总负责人,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主任曹臻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持之以恒无疑是其中的关键。科学研究需要不断探索、发现和追求创新,而这往往需要长时间地投入和坚持。只有持之以恒,我们才能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科研机遇,取得重要的科学发现。”

曹臻同时谈道:“要想在科学研究中持之以恒,我们需要具备信念、兴趣和使命感。这些内在动力能够驱使我们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坚持下去,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活动现场。(成都市科学技术局 供图) 

“科学之光”点亮多个城市创新地标

 200余场科普活动邀请市民参与“解锁”

作为参与度高、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力大的全国性科普品牌活动,科技活动周在全社会营造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今年的成都市科技活动周也为市民们奉上了一道道科普大餐。

在启动仪式上,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舞台剧《有一种感动叫邓稼先》带大家回望了“两弹元勋”邓稼先那段充满激情与拼搏的光辉岁月,缅怀和致敬邓稼先。

活动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培训中心主任范植开向青少年代表赠送书籍和两弹模型,将科学家精神传递到年轻一代。启动仪式上还举行了四川省、成都市十佳科普使者颁证仪式。

随着省、市有关领导,科学家代表按下“科技之光”启动按钮,2024四川省、成都市科技活动周正式启幕。四川天府新区规划展示厅、国家超算成都中心、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等城市地标依次亮灯,流光溢彩的灯光让蓉城科学之夜更加美丽炫酷。即日起,2024成都市科技活动周将通过“线下+线上”的方式,开展包括博物馆奇妙夜、科普基地夜间开放、科学家精神电影展映等200余场特色科普活动,让市民畅享科普盛宴。

创新团队亮相科创“星光大道”。(成都市科学技术局 供图)

“国之重器”组团硬核亮相

掀起青少年科普热潮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协同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在本次启动仪式上,还设置了纪念“两弹元勋”邓稼先诞辰100周年特展——科学家精神展、“向‘新’而行”——重大科技成果展、“发现科学之美”——科技与艺术融合展、“创新未来”——科技创新成果展、“科普之光”——优秀科普作品及民族科普作品展、“创意SHOW”——优秀科普文创产品展等多个展览,全方位展示科学魅力。

活动中,“向‘新’而行”——重大科技成果展首次向公众揭开成都科创生态岛1号馆2楼展区的“高能”面纱,包括新一代“人造太阳”“华龙一号”等“国之重器”,首次面向公众全面亮相。

而在首次亮相环节中,“人造太阳”“华龙一号”等多个创新成果的科研团队,还首次“登岛”化身科普讲解员,为现场的学生代表们普及这些先进成果背后的创新技术与硬核突破。

“这是中国环流三号的剖面,我们可以直接看到的这个类似于‘甜甜圈’的超高真空环境就是未来核聚变将要发生的地方……”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聚变科学所团委书记郑雪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在场的学生们介绍新一代“人造太阳”的工作原理和研究所取得的关键突破。精彩的现场讲解为青少年们打开了“科技之门”,让孩子们惊叹不已。(完)

来源: 成都市科学技术局
【责任编辑:李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