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市委书记陈茂禄。(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新华网:2023年9月,崇州市入列第五批天府旅游名县,近一年来,崇州有哪些变化?
陈茂禄:崇州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推动文旅产业升级发展,城市文化影响力、旅游吸引力不断增强,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达1580万人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变化。
一是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推出“唐代游园筵席”“宋代雅致生活”等沉浸式体验产品,让游客在市井街巷中感受唐风宋韵、品味人间烟火。不断彰显古镇文化,做强“康养街子、寻味怀远、度假元通”等特色文旅品牌,推出青城书画院、古琴音乐会等体验场景,传承“千年小成都”的诗意浪漫。创新演绎非遗,推动竹编、藤编、木艺等系列非遗产品转变为时尚潮品,成为崇州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
二是大美乡村展现新魅力。稻田里的“熊猫”持续火爆出圈,“把春天‘煮’进火锅里”“让阳光‘酿’进米酒中”成为惬意的田园体验;新打造了一批特色旅游村落,游客可以在天府酒村感受诗酒文化、在木玩村体验木艺手作、在盆景村逛繁花集市;新推出诗书耕读、田园野趣、康养度假等一批“农业+”消费场景,让游客体验更加丰富、更加多元。
三是城市旅游塑造新IP。“川藏线318自驾·‘崇’此出发”吸引近10万车友参与。推出低空运动,年吸引超10万人次进行空中游览。同时,打造罨画池等热门文博馆,掀起“到崇州游文博”热潮。
新华网:近年来,崇州非遗频频出彩出圈,请您介绍一下崇州发展非遗的思路。
陈茂禄:近年来,我们深入挖掘非遗之美,推动道明竹编等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世园会亮点。以道明竹编为例,我们通过三大策略促其传承、创新、繁荣。
首先要后继有人,让非遗“传下去”。我们引导竹编技艺传承人与北京大学等联合编撰了《道明竹编》,引进中央美院传统工艺工作站等平台,推动传统工艺走上学科建设的发展道路,吸引不少年轻人学习竹编,成为道明竹编新的传承人、“代言人”。
其次要做到守正创新,让非遗“潮起来”。在道明竹编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最难跨的一道坎,就是如何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绽放出新的光彩。近年来,我们一直努力尝试让竹编“破圈”,积极推动竹编与建筑、服饰、装饰、文创等跨界融合,建成了国内外知名的标志性建筑“竹里”,创新设计了胸针、耳环等300余种时尚潮品,定制开发出“黄金面具”“中国龙”等竹编主题艺术装置,让竹编由过去的“生活用品”转变为现在的“文创作品、艺术装置”。现在,道明竹编已经成为重要的“国潮”伴手礼。
第三就是要做到场景营造,让非遗“火起来”。我们通过场景营造,让游客实景式、沉浸式地体验竹编的独特魅力。我们集成打造了展示竹编文化的示范载体——竹艺村国家4A级景区,建成开放百竹园科普基地、放翁书巢等特色场景,专业运营竹编艺术坊等体验空间,加快建设丁知竹手艺人学园、乡村美术馆等引领项目,迭代推出非遗研学、森林康养、艺术摄影等新消费新业态。
新华网:下一步崇州如何以文旅为切入口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陈茂禄:我们将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持续擦亮“蜀中之蜀·画境崇州”的文旅名片,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助力崇州现代化建设。
一是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我们将进一步挖掘崇州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文化资源,一方面要讲好历史名人故事。另一方面,我们将创新文化旅游体验,策划“看崇州·忆乡愁”“寻古迹·品诗意”“玩非遗·话蜀韵”等主题旅游线路,推出更多古镇里的音乐盛会、林海边的禅意茶歇、林盘里的非遗工坊、星空下的露营营地等体验场景,让游客感受独具魅力的“蜀中之蜀”和风景绮丽的“画境崇州”。
二是推动“文旅+”与“+文旅”跨界融合。提升乡村产业质效,发展农耕体验、研学科普等新业态;拓展工业发展空间,结合家居工业游和低空旅游,发展航空装备制造等;促进县域商业升级,提质古镇聚落、城市商圈,引进名店,提升消费品质。
三是促进文旅与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融合,将旅游资源融入到城镇化建设中,打造时尚新城与烟火老城;以旅游标准建设宜居宜业乡村,优化农旅融合示范带和示范片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助力城乡融合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