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 > 信息 > 正文
202408/2017:12:44
新华网

和美乡村看成都丨新都区双龙村:坚持党建引领 建设“共享田园”

信息2024-08-20 17:12:44
字体:
分享到:

近年来,成都市新都区双龙村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和良好生态环境,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引入兴村富民的源头活水,充分激发农村的内生动力,聚民心、促转型、惠民生,走出了一条组织引领、产业分明、民生幸福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双龙村。(新都区农业农村局供图)

党建引领下的“群众参与”和“共商共管”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双龙村的产业革新第一步踏在了成立新形势下的合作社上。让村民成为股东,才能调动村民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村集体建设上来。2017年,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双龙村由村党委牵头,党员带头,发动175户村民率先成立成都众平农业专业合作社,同年建立合作社党支部,把党支部的组织优势同合作社的产业优势结合起来,组织群众抱团发展,共同参与项目策划,启动了“双龙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

“双龙田园”综合体建设秉承“始自群众、回馈群众”初始理念,积极探索项目运作管理机制。合作社党支部、公司、群众之间建立共商联办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解发展难题,共商园区发展、产业壮大、群众增收等事项,党组织和农业公司积极搭建生产、销售、技术、资源共享平台,开展对外合作招商,引进实力投资商参与乡村旅游业开发建设,通过共商共管方式,提升乡村旅居品位和档次,带动群众发展旅游产业,实现乡村振兴。

双龙田园稻里。(新都区农业农村局供图)

集中规划下的“土地入股”和“共富分红”

土地入股,村民变股民。在合作社背景下,双龙村深耕细作,以“双龙田园”项目为载体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依托群众力量,双龙村第一年募集股资473万元,入股土地188亩,对1762亩土地(含入股部分和租赁部分)集中规划,分三期进行合理开发,依据地势对坡地进行整体造型,对小土丘进行整理后栽花种草,对水系进行鱼池、荷塘的微型调整和修渠灌水。

协力共建,文旅促转型。“双龙田园”综合体一期开发600亩农业用地,突出地方特色,与稻田种养相结合,大力发展稻田鱼、稻田蛙、稻田虾养殖和水果采摘,成立了青蛙繁殖科普示范基地。2020年在一期建设基础上重点打造了“双龙田园”配套项目——“双龙驿站”。通过对双龙村7组刘家院子进行统一规划、庭院景观打造、基础设施功能提升,盘活院落闲置房屋和林盘,对资源、环境和人力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将现代农业与旅游、观光、私房菜等有机结合,打造集特色民宿、私房餐饮、文旅休闲、网红摄影等于一体的农商文旅科体融合发展的示范区。目前已基本成型有水果采摘园区100亩、稻田综合种养区450亩、金鱼养殖区30亩、垂钓区20亩、水上乐园80亩,农耕文化体验、家风家训和餐饮住宿区5亩。

由点及面,推进全覆盖。“双龙田园”综合体项目在党群齐心合力推动下迅速起势,项目已带动了周边200余户农户参加,资产由最初的400多万元升值到3000余万元。下一步,综合体项目将吸引更多的村民参与,最终实现全村覆盖。通过“双龙田园”项目的整体打造,促进村内旅游消费普遍增长。随着后期市场投资的注入,按照升值后价值折算农户股份,农户收益得到有效保障。“双龙驿站”二期项目建成后,预计综合体游客接待能力每年将增加10万人,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5-10万元。

双龙田园。(新都区农业农村局供图)

田园理念下的“环境更新”和“民生幸福”

环境实现有机更新。依托对双龙田园综合体的升级,双龙村全域提升周边基础设施改造,不断完善村内主干道及绿化、路灯等配套,整治散居院落环境,从物质需求和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入手,鼓励群众讲卫生讲文明,积极保护环境资源,建设生态公园社区。近年来改建村道6.8公里,打造示范院落18个,建污水管网4800米,三级化粪池覆盖率达98%,自然、人居环境大幅提升。

乡风民风不断向好。当地还积极引进第三方教育机构,助力弘扬乡土文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着力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扎根乡村、有乡土情怀的新型农民。有意识地将“嬉水节、逮夜蛙”等本土民俗作为乡村公共活动的平台资源,传承传统文化,凝聚认同感。在自觉传承民风民俗的基础上发展产业,使农民在家门口致富,使双龙村成为宜业宜居的新家园。

发展惠及更多群众。在产业生产增量、游客日益增多、创业人才常驻的基础上,双龙村一是以项目为全村闲散劳动力、残疾人增加就业岗位,如目前“双龙田园”成立了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解决了村内8名残疾人和30余名普通群众就业问题;二是以水果种植、养殖趣玩等项目为引导,实现双龙田园科普教育、儿童游学的大型教育实践基地,高峰期日客流量达到近千人;三是通过核心区域的发展带动全村其他区域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帮助更多村民实现增收致富。(完)

来源: 新都区农业农村局
【责任编辑: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