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正加“数”前进。9月9日,2024年全国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四川绵阳召开。
自2021年首次召开以来,这是全国数字乡村建设工作会议首次在中西部地区召开,也是规模最大、参与部门最多的一次。大会全面展示了我国目前数字乡村建设的“全国经验”和“四川实践”,赢得与会嘉宾点赞。
为新阶段数字乡村建设“再擂春鼓”
今年是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数字乡村强农惠农富农”专项行动启动之年,也是深化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
从空间到时间、从承前到启后,多重因素叠加,本次大会注定影响深远。会议鲜明聚焦城乡融合改革主线,为新阶段数字乡村建设“再擂春鼓”。
全国目光汇聚——中央12个部委、31个省(区、市)省级党委网信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个计划单列市党委网信办、35个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22家国内知名企业,还有众多媒体和网络大V,参会阵容空前强大。
四川做足功课——会议突出“新时代数字乡村建设再立新功”主线基调,精心打造了“经验分享、政策解读、成果发布、专项行动、点位观摩”的高规格、多形式会议,向全社会吹响“智慧城乡一体发展,创新城乡融合路径”的冲锋号角。
坚持规划先行,四川将数字乡村建设纳入省委年度“一号文件”、“十四五”网信规划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出台《关于信息技术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四川省县域数字乡村建设与运营指南》等系列政策文件;强化协同推进,省委网信办牵头建立由46个省直单位组成的数字乡村发展统筹协调机制;抓实重点领域,在唱好成渝“双城记”、共续浙川“山海情”的同时,我省分区域、分领域优先开展了39个欠发达县域数字赋能活动。
呈现四川乡村振兴“大美画卷”
9月9日,当与会代表走进绵阳市三台县国家区域生猪种业创新中心、中国麦冬博物馆,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铁炉村、中国科技城大数据中心时,立刻感受到“数字”的魅力。
在国家区域生猪种业创新中心,这里有全省首个集政府监管、企业管理、数字运营于一体的生猪数字化管理系统;在中国麦冬博物馆,这里对海量感知数据进行传输、存储和处理,实现麦冬全产业链数据智能分析、互联互通;在铁炉村,数字技术正赋能传统村落转型,集村情总览、智慧党建、数字治理等为一体的数字铁炉平台已经建成;中国科技城大数据中心正在为游仙区所有信息化建设共享云底座提供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及数据分析等基础资源。
本次大会上,四川积极呈现乡村振兴“大美画卷”,将巴蜀大地“乡村美、底蕴深、潜力大”的亮点禀赋呈现得有声有色。
看示范引领——“大邑县数字技术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彭州市农产品‘数字仓融通’质押融资模式”“泸州市纳溪区善用网络达人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等3个案例入选全国优秀案例。目前,四川已连续三年编印数字乡村建设典型案例,下一步将进一步深入挖掘省内优秀实践经验,以点带面促进数字化在乡村全面开花。
看创新载体——组建四川省数字乡村服务资源池,搭建起供需对接平台,发布两批次共234个基层“需求清单”和557个互联网企业、智库“能力清单”。同时,发挥四川乡村“网红”资源优势,着重培养扶持一批来自农村、服务农村的正能量“网红”,通过“直播天府”让农村达人多起来、川菜川货火起来。
看做强品牌——对标先进地区经验,在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四川联合浙江省委网信办、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等先后举办两届数字乡村创新大赛,推动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乡村工作品牌。
盘活基层数字资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部署,四川正踏实践行。
大会召开前夕,绵阳市安州区、甘孜藏族自治州获批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大会召开后,两个与四川乡村关系密切的亮点更是吸引了大家的视线——
其一,会上发布了“四川数字点亮万村计划”成果。作为四川的创新探索,该计划提出用2年时间,建设四川省数字乡村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覆盖全省183个县(市、区)、26369个行政村,推动乡村实现“基础设施共建、产业发展共富、涉农数据共享、基层社会共治、美好生活共创”。自去年10月启动以来,“已覆盖全省2.5万个行政村或社区,服务近3000万农村人口,产生数据流量14.85亿条。”省委网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特别是“直播天府”乡村振兴计划,已先后培育1万余名“数字新农人”。
其二,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四川、浙江、福建等重点省份启动“数字乡村强农惠农富农专项行动”,探索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以点块示范引领撬动全国31个省(区、市)同频共振。
“四川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持续实施‘数字点亮万村计划’,盘活基层数字资源。”省委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推动全省所有行政村数字平台“用起来”“活起来”,切实打通数字融通“最后一公里”。(记者 吴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