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 > 正文
2024 09/2516:39:42 来源: 新华网

难忘,高原红柳

2024-09-25 16:39:42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分享到:

  新华社成都9月25日电(记者王靖云、李力可、胥冰洁)红柳牢牢扎在山坡上,枝条向上伸展,根系深入大地,攥紧沙土。

  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四川省若尔盖县西仓村治沙点,一簇簇、一丛丛、一片片红柳沿着高原的轮廓起起伏伏,像身着绿装的卫士,列阵守护着远处蜿蜒流淌的黄河。

  若尔盖县辖曼镇一处沙化土地上栽种的红柳。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治沙点的植被盖度目前已达到了30%-40%,两年前,这一数值只有0%-10%。”若尔盖县林业和草原局助理工程师涂胜介绍说。

  本地常见的高原红柳,正是沙化土地治理的关键一环。治沙先要固沙,人们将红柳枝条编成方形沙障固定在沙地上,防止大风携走疏松的沙粒,同时在沙障方格中植红柳树苗,然后播种燕麦等草种,再撒上有机肥料,帮助植被恢复。

  半山坡上的沙障中,若尔盖县林业和草原局林业高级工程师胡自红蹲在地上仔细检查,“这是我们种植的红柳,那里是燕麦,旁边是早熟禾。”令她欣喜的是,野生蕨麻、老芒麦等本地草种也从沙障方格中生长出来,这意味着大地正在逐渐恢复生机。

  “治沙点内已经发现了野兔、狼等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正在不断回归。”涂胜说,“若尔盖县沙化土地呈现出‘总体好转、局部可控’的良好趋势。”

  走过一处缓坡时,胡自红指向一株株混在杂草中一掌来高,红色枝条、碧绿叶子的植物说,“这些是红柳幼苗,但并不是我们种下的。”她解释道,春天,旁边树林的柳絮被风吹过来,落地生根,发芽成长。

  “这些树苗比人工种植的长势慢,但根扎得更深、固沙效果更好。”说着,胡自红摸了摸红柳苗,“也是因为植被生态恢复,让他们可以存活下来,不被风沙掩埋。”

  若尔盖县辖曼镇一处沙化土地上自然生长的红柳苗。新华社记者 王靖云 摄

  红柳生命力顽强,耐严寒、适应性好,可以随着降雨量调节自己生长的节奏。雨量充沛时,它肆意生长,旱情严重时,它主动牺牲老旧的枝干,把有限的养分供给嫩芽。在治沙点,常能见到干枯的红柳粗枝旁,纤细新鲜的枝条生机勃勃。

  抬眼看去,高处的山丘上,一片树林长得郁郁葱葱,那是30年前人们栽种的红柳;地势低洼处,红柳茁壮的身影倒映在一片不小的水塘里。红柳在治沙点处处扎根。

  回去路上,熟悉情况的工作人员无意说起:“这红柳的枝条就是红柳烤肉的木签子。”

  难怪有些眼熟!想必未来某天,人们在餐馆里、在烧烤摊边手握红柳枝条吃着吱吱冒油的烤肉时,总会记起高原沙坡上的一簇簇红柳树,以及与他们相伴的治沙人。

【责任编辑:徐梦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