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 > 信息 > 正文
202410/1317:41:26
新华网

博物馆长说|郑晶:世界文化遗产的解读与体验型展览叙事探索 

信息2024-10-13 17:41:26
字体:
分享到:

  郑晶在活动现场分享策展经验。(四川省文物信息中心供图)

  10月12日,博物馆策展与创新发展交流活动在成都举行。会上,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书记、馆长、研究馆员郑晶介绍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世界文化遗产展览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以独特的解读与体验型展览叙事方式为观众呈现文化遗产的魅力。

  据介绍,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构建了差异化、多元立体的基本陈列展览体系,涵盖了大运河相关的多个展览,包括常设展览如“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运河上的舟楫”“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等,以及专题展览和数字化沉浸式体验展览等不同类型,这些展览从多个角度展示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等方面。

  “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览对大运河遗产采用“大型不可移动文物+小型可移动文物”的团组化展示方式,着重展示“流动的文化、美好的生活”。设计从展品内容、高大空间、视觉表现三方面展开,同时注重现代极简的视觉艺术,并且通过化固为动、物尽其用的方法,将不宜移动的大型文物变为可进入展馆的展品。

  此前的“文化遗产系列临展——布达拉宫”展览展出101件(套)珍贵文物,其中三分之一为首次展出。策展团队通过创新策展语言和展陈手段,打造可解读、能被看懂的展览,从多维度呈现布达拉宫文化遗产。同时在空间设计上,通过元素提取与抽象表达、具象元素的线索串联等方式,营造出有层次感和高级感的空间,为展览叙事和情感传达提供辅助介质。在展陈手段上,通过创新如布达拉宫建筑特色的氛围营造和裸眼3D文物展示前瞻等,兼顾内容与形式深度结合,输出“情绪价值”。

  郑晶表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在实践中持续探索如何通过叙事语言和展陈手段的创新,将故事讲得让观众看得懂、更爱看。以文物为核心,以数字为手段,以情感为目的,寻找大主题的小切口,引发观众共鸣,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这些展览实践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王丹女)

来源: 四川省文物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徐梦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