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 > 信息 > 正文
202410/1615:06:37
新华网

“大脚板+大数据” 自贡沿滩区2000名网格员化身“安全卫士”

信息2024-10-16 15:06:37
字体:
分享到:

  “多网合一”指挥中心。(图据自贡网)

  “幸亏隐患发现及时,我们提前转移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提起今年7月13日发生的一起地质灾害,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瓦市镇金沙村村民刘家禄一家至今都心有余悸。

  因受降雨影响,刘家禄屋后的岩石意外掉落,但由于预警和排查巡查及时,刘家禄全家6口被提前转移,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同样,今年1月21日,沿滩区富全镇蒲余村因风险隐患发现及时也成功避免了一起地灾人员伤亡事故。

  这一切得益于沿滩区以深化改革为着力点,创新探索出的“喊醒叫应”转移避险工作机制。该机制打通了基层防灾减灾的“神经末梢”,实现“喊得醒、叫得应、转得走”,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喊醒叫应” 避险转移更迅速

  来到沿滩区兴隆镇“多网合一”指挥中心,这里不仅承担着信息收集研判、指挥调度等职能,还可以对全镇各类风险隐患点实施24小时动态监控,实现远程巡查监测。“我们就是依托这个平台来达到‘喊醒叫应’的目的。”指挥中心办公室主任徐林海介绍。

  在这张大“网”中,网格员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肩负着巡查、预警和处置地质灾害等重要任务。“每当在暴雨或大风等恶劣天气来临之前,网格员都会到现场巡查,一旦发现风险隐患,立即向指挥中心报告。”徐林海解释,指挥中心将第一时间组织力量核查,必要时对周边的群众进行转移,实现网上巡查监测、调度指挥,网下现场核实、执行落实,最终形成闭环。

  去年,光辉村就有一起成功避险转移案例。当时,网格员在该村1组巡查时,发现地灾点山体出现裂缝,根据经验判断,极有可能出现滑坡。指挥中心在收到网格员的报告后,及时成立临时工作组,将受威胁群众转移到安全区域。“转移当天,山上的石头就滚下来了,直接砸穿了我家的房屋,幸好我们上午就搬走了。”村民岳世荣说。

  兴隆镇镇长陈勇表示,由于镇、村两级缺人、缺钱、缺装备是普遍现象,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各项工作落实不到基层“最后一米”,有时避险转移“喊不醒”“叫不应”。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兴隆镇整合现有资源,依托基层“多网合一”队伍和“多网合一”平台,采取一键呼叫、监控音柱呼叫、精准定户平台语音呼叫、网格员就近入户打招呼等多种手段,实现镇情一图展现、隐患实时监控、紧急状况一体指挥,疏散指令、紧急情况等信息几分钟内传达到村民手中,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我们就是要用改革创新的思维来推动基层工作,克服自身困难,主动想办法,把现有人技物等资源整合利用起来,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陈勇说。如今,兴隆镇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人防体系、技防体系、作战体系、保障体系,并在沿滩区各地推广。

  智慧应急 打通基层“最后一米”

  “基层是防灾减灾救灾的第一线,强化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对于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沿滩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赵世怀说。

  于是,沿滩区以改革为着力点,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在“多网合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喊醒叫应”避险转移机制,明确了谁来喊、如何喊、喊醒谁的问题,打通基层防灾减灾工作“最后一米”。“依托‘多网合一’平台,我们将全区各基层网格力量整合为一张大网,建立了一支近2000人的网格员队伍,而每个村均有10人以上网格员,专门从事防汛减灾救灾等基层应急工作。”赵世怀说。

  同时,沿滩区还绘制出一张动态更新的“作战”地图,对该区各镇街、村组防汛风险隐患点进行全面摸排,目前,已经更新风险隐患点位273个。由镇(街)干部包片、村干部包组、网格员一对一包点位,并充实配备防汛抢险应急物资,做到平时巡查监测、战时抢险处置。

  此外,沿滩区建立起区、乡、村三级指挥调度机构,能实现各作战单元快速响应。各作战单元主要采取“大数据+大脚板”的方式,通过山上大喇叭、流动小喇叭、定制语音、监控喊话等场景,把每一次短临预警最快直达每一户群众。

  据悉,今年以来,沿滩区共应对灾害性天气13次,组织转移群众313户、565人,实现了自然灾害“零伤亡”的目标,有力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面提升了应急处置能力。(完)

来源: 沿滩区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徐梦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