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锦城丝管:和合共鸣的音乐成都”展览在成都博物馆启幕,全国多家博物馆珍藏的250余件(套)与音乐相关的文物荟萃一堂,共同演绎中华文明和合共鸣的声音。
1月20日,一位观众在展览现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中国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从8000多年前贾湖骨笛的七声音列,到曾侯乙编钟一钟双音的神奇奥秘,从“八音”分类体系的形成,到鼓吹乐、燕乐的发展演变,音乐文化始终与中华文明相生相伴、相互交融,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追求。
作为承载音乐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音乐文物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种类涵盖乐器、乐俑、乐舞画像砖(石)、乐谱、律尺等。它们不仅是音乐艺术的实物见证,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生动例证。
本次展览由成都博物馆联合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云冈研究院、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全国30余家文博机构联袂推出,展出的珍贵文物中有88件是国家一级文物。来自扬州博物馆的木雕曲颈琵琶、陕西考古博物馆的弹箜篌仕女壁画、河北博物院的“大晟”铜编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奏乐图画像砖等文物均为首次在成都展出,而人气极高的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出自唐代四川制琴大师雷威之手,千年之后首次回川“探亲”。
图为展出的汉代陶吹笛俑(1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唐代诗人杜甫留下的名句,诉说着成都自古与音乐的密切联系。成都博物馆馆长任舸介绍,成都是南北丝绸之路上音乐文化交流融合的中心,是中华“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展览以成都平原古代音乐的发展脉络与文化交流为基础,串联起一部恢弘的中华音乐文化发展史,在音乐发展的起承转合中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和合共鸣的文化盛景。
图为展出的裴李岗文化时期龟甲响器(1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展览还借助数字光影技术,还原了以拥有大量演奏乐器造像而得名“音乐窟”的云冈石窟第十二窟,展现云冈石窟的华丽姿态和非凡气韵。为了在即将到来的春节期间为观众奉上文化“大餐”,成都博物馆精心策划126场配套音乐展演和快闪活动,邀请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进行古乐复原展演,在馆内营造一个古今交织的“喧然名都会”。
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5月5日。(记者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