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月22日电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色彩斑斓的绵竹年画,是很多四川人独特的春节记忆,承载了大家对团圆美满的共同期盼。
年画也是“画年”。绵竹年画中最知名的就是各类“门神”作品,造型夸张、笔触细腻、颜色鲜艳……一幅幅“土味”年画中,蕴藏着传承千年的春节民俗文化。
绵竹年画始于宋代、盛于明清,以木版刻印、手工彩绘为特色,又称绵竹木版年画。内容以吉祥喜庆、民间传说、乡土生活等为主,构图丰富夸张、色彩鲜艳明快,具有浓郁的农耕文化特色。2006年,绵竹年画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走进位于四川德阳绵竹市的年画村,仿佛置身于一幅轻松雅致的乡村画卷中。穿行在整洁的小巷里,随处可见造型各异、活泼生动的绵竹年画。因为色彩鲜艳、格外显眼,绵竹年画常被当地人笑称为家家户户的“显眼包”。
年画村里,家家户户的墙壁上绘制的显眼年画。新华社发
巷子深处有一栋小房子,大门口“陈文才故居”的牌匾十分醒目。一进门,就看见墙上挂着各类年画。绵竹年画非遗传承人陈刚正专注地刻版。
近年来,一些手艺人将绵竹年画的内容,直接画在墙上、门上,这让许多人误以为绵竹年画是画出来的。实际上,传统的绵竹年画,要先在木板上绘个初稿,然后根据初稿进行刻版,再印线、上色,最后成版印刷。
1月14日,在绵竹市年画村,陈刚在雕刻年画雕版。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陈刚的爷爷陈文才是绵竹年画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刚从小跟随爷爷学习制作年画,如今已入行25年了。“这几年,我一直在复刻爷爷留下来的年画版式,希望复原大家记忆中的绵竹年画。”陈刚说,以“门神”造型为例,他已经整理复刻出了至少25种“门神”样式,有传统的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也有可爱的喜庆娃娃等。
绵竹年画作品。新华社记者 董小红 摄
在快节奏的时代环境下,绵竹年画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不少挑战。比如,纯手工制作周期长、题材不够适应时代发展等,在当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绵竹年画不断寻求突破。
当地政府出台了绵竹年画保护规划,年画村也将修建新的年画博物馆,吸引更多人流;绵竹年画还到各地举办展览和交流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绵竹年画。
图为绵竹年画村。新华社发
为将绵竹年画的传统风格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一代代手艺人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前景与空间。
在年画村内,各类年画非遗体验工坊和文创品店鳞次栉比,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在一间名为“三彩画坊”的年画体验馆里,不仅能看到传统年画,还能感受年画元素与时尚、日常相融合的文创产品,传统的绵竹年画焕发出浓郁的“文艺范儿”。
比如,将绵竹年画与蜀绣结合起来,开发蜀绣年画作品;将年画的喜庆娃娃、“门神”等元素融入日常,设计出丝巾、抱枕、挎包等品类丰富的工艺品……在“三彩画坊”,“土味”与新潮结合、传统与创新拥抱,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这是1月14日在绵竹市年画村“三彩画坊”拍摄的绵竹年画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 摄
“我们还通过电商渠道打开销路,让更多人知晓绵竹年画。”“三彩画坊”负责人贾萍说,画坊已经经营了20年了,当地不少家庭妇女都来这里参加过年画制作的培训,有些人成了绵竹年画制作的领头人。
作为春节的一个传统文化符号,绵竹年画是“贴在墙上的风土人情”。人间烟火、美好祈愿,都浓缩在一幅幅年画里。今天,通过不断创新突破,绵竹年画正焕发着更加绚丽的时代风采。
策划:令伟家
统筹/海报:叶含勇、刘雅萱、王朝
记者:董小红、唐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