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自贡市沿滩区永安镇的刘山村,不仅有秀美的田园风光,更有两项“文化瑰宝”——传承百年的草雕技艺与独具特色的柳棍表演。近年来,刘山村深挖本土非遗资源,以文化“匠心”为魂、“三点一馆”为载体,蹚出了一条“文化铸魂、产业赋能”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一捆稻草的华丽转身
走进刘山村,不能不先看“两宝”——草雕和柳棍。
65岁的罗声道是草雕传承人,自小受父辈熏陶,对草雕产生了浓厚兴趣。“草雕工序看似简单,实则繁琐,十分考验耐心和细心。”罗声道说,每年他至少要用掉1.5万公斤稻草。经特殊工艺处理后的稻草编织成既好看又环保的草雕工艺品,不仅畅销国内,更远销海外。
据了解,刘山草雕起源于清末,曾是当地人人必备的生活技能。近年来,在村“两委”的推动下,当地草雕产业实现了华丽转型。村里成立合作社,邀请老艺人开班授课,产品从传统农具拓展到文创饰品。同时,借助直播带货和乡村旅游的东风,去年刘山村草雕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此外,草雕元素还被融入村标、文创礼品以及村小学手工课。
(柳棍表演。图据自贡网)
柳棍舞动的文化自信
每逢节庆,刘山村文化广场上都会上演一场精彩的柳棍表演。10余位村民手持1米长的柳棍,在锣鼓声中,劈、扫、挑、戳,动作刚劲有力,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看。
柳棍以竹为杆,以铜钱为铃,以彩带为饰,包含36式招法。“刘山村组建了20人的柳棍队。”刘山村党支部书记明从均介绍,当他们集体表演时,着装整齐,歌声铿锵有力,加上接地气的歌词,瞬间让现场充满浓郁的喜庆氛围。因此,周边村办活动常常会邀请他们去表演,队员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
如今,柳棍在当地不但“跳”出了新活力,还一举“跳”进了校园,成为刘山学校的课间操,同时被编入校本教材《柳棍与艺术》。
“三点一馆”厚植文化根基
“有了草雕和柳棍这两张非遗名片,我们还要用好它,让文化焕发新活力!”沿滩区永安镇副镇长王秋月介绍,为深入推动非遗传承与农文旅融合发展,刘山村精心打造“三点一馆”,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
在匠人村,匠人工坊体验点应运而生。这里设置了灯艺室、草艺堂、竹木轩及手工作品售卖区,定期开展技能培训,为匠人们搭建起同堂学技、切磋技艺的平台,也为研学团队、游客提供体验民间技艺的好去处。
刘山村还新建了村史馆,建筑面积248平方米,设有“刘山记忆”“刘山传承”等6个展示区,系统展示刘山村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风俗人情、产业发展等,集中展陈匠人工具、手工艺品等。
刘山学校被打造为柳棍文化保护传承点,开设“唱柳棍、跳柳棍、做柳棍”系列课程,邀请柳棍传承人等教学,带动更多群众参与柳棍的传承和保护。
刘山村还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形成“全年长青有景、活动定期开展”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草雕技艺和工匠团队制作的大量应景的草雕景观融入园区,让基地成为农文旅的热门打卡点。
如今,在刘山村,文化成为村民指尖的草香、舞动的柳棍。未来,刘山村将在“以文育人、以文兴风、以文塑旅、以文助产、以文聚力”上持续发力,构建“惠民、安民、乐民”的幸福乡村生活。(刘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