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灯引入AI算法让早高峰拥堵指数下降;“公交移动提示牌”提醒司机可驶入公交车道……最近,不少成都市民发现,市区内的一些堵点相较之前通畅了,道路上还多了一些小细节。
近年来,成都通过实施路口提效、路段提速等方式,实现路网运行能力基本可控、城市通勤时间逐渐缩短,但交通出行需求与道路资源紧缺的矛盾仍较突出。去年10月,成都市将交通治堵作为民生实事重要内容,明确“科学治堵、高效治堵、开门治堵”工作思路,成立由市领导牵头、多部门协同的常态化治堵工作专班,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交通出行问题。
5个月来,成都先后公布两批共214项治堵治危任务,不断探寻治堵有效途径。截至3月23日,成都共完成113项堵点治理任务。
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形成治堵清单
“以前掉头要等好几个红绿灯,现在一个绿灯能让几辆车同时掉头。”最近,家住成都市武侯大道附近的市民张腊梅发现,驾车在武侯大道与聚福路交叉路口掉头,比以前更方便了。
这样的变化源于一场互动。去年10月,在明确工作思路的同时,成都推出“一起来治堵”民生互动活动。在活动的互动留言中,有市民建议在成都推行多车联动掉头模式缓堵。该建议迅速得到成都交管部门的关注,并将武侯大道与聚福路交叉路口纳入首批堵点治理任务清单,启用“多车联动掉头”车道。目前,该路口车辆掉头效率提升22.6%。
华西医院片区、火车南站高架桥底层(长寿路口)、武侯祠锦里路口……查看目前成都公布的两批堵点治理任务清单,均是学校、医院、居民区、交通枢纽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易发堵点。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治理任务清单都是在广泛征求市民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
常态化治堵工作开展以来,成都将“开门治堵”作为治堵方法之一,问计于民,邀请市民全过程参与治堵工作,陆续开展市民代表走进12345热线、开门治堵“金点子”征集、“一起来治堵”民生互动活动等,市民可通过相关媒体平台、部门微信公众号等为交通治堵建言献策,贡献智慧。截至3月23日,成都已累计收到市民诉求意见4694条,对具备可行性的立行立改。
畅通渠道外,成都还开展交通治堵“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医院、进驻蓉单位”的“五进”走访活动,走访100余家单位收集涉及勤务管理、交通组织、小微改造等方面491条诉求建议,采纳407条。
多部门联合,形成齐抓共管治堵合力
在首批63个堵点治理清单中,成都市双流区统力大道与成新蒲快速路口的堵点是块“硬骨头”。
“路口拥堵是因为绕城高速下行车流与成新蒲快速路进城车流在汇入处交织。”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要治理这一堵点,就要将路口合流处84米长的绿化分隔带恢复为车行道。“但路口附近有燃气管道和地铁17号线,如果要改造就要协调多个部门。”
为解决这一堵点问题,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双流区政府组建专班制定了详细施工方案。工程进场、管线迁改、路面铺设……整个改造过程仅仅用时39天。目前,这一路口早高峰时段拥堵指数已从6.19下降至1.68。
“治堵不仅涉及交通、交管等部门,还涉及住建、城管等方面,因此各部门形成合力是治堵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成都治堵从机制破局,成立由市领导牵头、多部门协同的常态化治堵工作专班。专班中,交管部门实施路口精细治理,优化交通组织;住建部门加强占道施工规范管理,科学设定打围时间和范围;公交集团优化公交站点和线路;城管、住建、公安交管、公园城市等部门则协同推进小微整治提能项目。“现在形成合力,通过交通管理、工程改造、线路优化、智慧赋能等方式实施综合治理、高效推动,‘一点一策’形成项目专班,量身定制治堵方案。”该负责人介绍。
大数据分析,为交通精细化治理赋能
以前“车看灯”现在“灯看车”。最近,不少家住成都高新区盛邦街附近的市民发现,剑南大道出城方向盛邦街路口等红绿灯的机动车变少了。
作为成都进出城主干道之一,剑南大道车流量大,路面拥堵情况时有发生。“此前的信号灯配时不能很好解决拥堵问题,于是引进AI红绿灯控制系统。”成都市公安局交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红绿灯能根据路面实时车流量,自动调整主道出辅道和辅道直行的放行时间,实现车辆通过路口时从“车看灯”到“灯看车”的转变。该路口早高峰拥堵指数平均下降4.23%,每小时通行流量增加16%。
“目前,成都已优化400余个路口信号配时、精确调控放行时间,实现流量流向协调。”成都市公安局交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有智慧的红绿灯还需有“智慧大脑”。“短频快”地铁接驳公交线路的开行是公交助力城市缓堵的重要举措之一。如何开通更多高效的接驳公交线路?在成都公交运营调度指挥中心,记者找到答案。
“秘诀就是这个‘智慧大脑’。”成都公交集团客运管理部模块经理曾庆涛带着记者来到一块大屏幕前,上面显示着地铁接驳人次、热门换乘站点等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我们会对运营公交车的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同时,还与成都地铁联合,不断增加地铁接驳线路,覆盖更多产业园区、大型社区等,为交通精细化治理赋能。”
此外,“成都还通过建立异常拥堵快速发现、事故堵点快速响应、轻微事故快速疏解‘三快’疏堵机制,使事故造成拥堵时间缩短80%。”成都市公安局交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围绕市民关注的“断头路”“卡脖子路”以及学生“上下学接送难”等问题,深入研究并开展专项治理。(记者 段玉清 王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