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高新区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活力35条”)正式出台,围绕激发产业投资活力、科技创新活力、企业经营活力、市场开放活力四大维度,推出35条工作举措。其中,既有对标改革要求的“规定动作”,又有对标先进地区做法的“标杆借鉴”,更有深化本地改革特色的“自选创新”。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营商环境改革持续迭代升级。今年,贯彻落实成都市“立园满园”“进解优促”重要工作部署,成都高新区将以“活力35条”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以“圈链思维”为指引 焕新“立园满园”产业活力
去年10月以来,瞄准产业再提能级,成都全面开展“立园满园”行动,强调园区不但要从产业端寻求发展上限的突破,更要冲破一些体制机制端的阻碍,实现降本增效。
从审批服务减时限、减环节等指标类突破,到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系统性框架构建;从做好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到聚焦降成本“全要素环境”升级……近年来,成都高新区营商环境建设历经从基础性改革到产业生态环境构建的阶段性跃迁,形成了动态迭代升级路径。一个生动体现是,在今年的“活力35条”中,突出“圈链思维”打造产业营商环境成为一大重点,激发产业投资活力的8条举措被摆在了突出位置。
“我们聚焦电子信息、医药健康、数字经济优势产业,集成电路、低空经济等细分赛道,精准定位产业链差异化服务需求,形成营商环境特色化赋能体系。”成都高新区智慧城市运行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场景开放创新为牵引 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当前,成都高新区聚焦“拓市场、降成本、给场景、搭平台”,集成优化民营经济支持政策,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3月13日,“成都高新区科技成果应用场景发布会(2025年首期)”在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场景创新促进中心)举行。聚焦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无人驾驶四大前沿领域,现场发布首批20个产品应用场景清单,旨在搭建供需对接平台,释放场景机会,赋能企业发展。
从过去的机会清单,升级为现在的场景清单,凸显出成都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的理念和策略之变。
传统的场景创新是“找订单”,把城市的公共服务、政府政务、政府工程、城市治理等事项悉数开放给企业;现在推动的场景创新,更加聚焦于为新质生产力“搭场景”,例如当一家科技型企业的新技术新服务新产品没有找到应用空间时,城市可以给予具体的落地应用场景。
在此次“活力35条”中,聚焦激发市场开放活力,构建场景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向民营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制度等举措也值得关注。其中,提出向企业开放应用场景,组建场景创新工作专班,建立“工作专班+场景公司+行业主管部门+重点产业片区”的统筹协调机制,常态化开展场景挖掘、发布、对接、落地、推广全流程场景服务。此外,还将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点领域建设,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向民营企业开放,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激发企业经营活力
去年以来,成都高新区扎实开展“进解优促”工作,聚焦近千条企业共性诉求分析,印发了“进解优促”15条专项工作举措,旨在制度性解决企业共性诉求、堵点、难点问题,为制定新一轮优化营商政策措施奠定了基础。
在此次的“活力35条”中,成都高新区进一步突出企业“需求导向”,提出了支持民营企业发行科创债、设立“人社专员”保障企业用工、优化“进解优促”常态化企业服务机制、助力企业跨境出海拓市场等数条举措,覆盖了融资信贷、用工引才、获得市场机会等企业高频诉求,致力于激发企业经营活力。
在新趋势新诉求方面,“成都高新造”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全球爆火进一步带动企业出海浪潮。“活力35条”提出将成立外贸工作专班,建立“蓉品出海”协同服务保障机制,全年支持不少于100家企业走出去。尤其提到将鼓励数字文创“出海”,推动四川游戏创新发展中心打造数字文创出海服务中心。
以“人工智能+”为路径 推动数字营商环境持续升级
2024年起,为加快建设营商环境智慧化服务体系,成都高新区提出打造数字营商环境示范,全面提升企业服务。
今年“活力35条”中,数字营商环境持续升级,针对打造一流政务环境,提出了探索“AI+金融画像”全量预授信、推动“AI+政务服务”智能升级、创新“AI+智能制造”数智转型、升级“AI+惠企政策”精准匹配等一批数字赋能的重点举措。
例如,在惠企政策匹配上,将本地化部署人工智能大模型,完善企业、政策“双画像”,通过“高新通”平台向企业推送《政策申报日历》,精准推荐惠企政策,并提出今年政策年度兑现率不低于90%。
数据显示,成都高新区2024年新登记企业4.5万户、增长15.9%。目前,区内已聚集高新技术企业486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2家,上市公司56家,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累计达47家。
成都高新区智慧城市运行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在政务服务、惠企服务、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深度应用,精准适配企业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其最终落脚点仍在于为经营主体降成本、增便利、稳预期,全面激发企业经营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