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成都武侯区新增11家外资企业实现外商直接投资(FDI)4392万美元,取得“开门红”。
“我们非常关注成都的产业布局,希望借助这里的发展势能,扩大在中国的投资。”近年来,新加坡能源集团在武侯区的战略布局持续深化,自2021年落地成都以来,该集团累计投入超5亿元。
在医疗科技领域,美国培声医疗在华西转化医学产业园设立儿童语言障碍数字疗法研发中心,依托武侯区13家三甲医院资源,构建“AI筛查+数字干预”创新体系。
吸纳优质外资,实现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同频共振,正是“强链”“补链”的关键一招。当前,武侯区已推出“人才新政”,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
推动“本土化”与“全球化”深度融合,实现外资与“蓉”共生,是成都对全球资源的另一层吸引力。
今年3月,扎根武侯18年的山友暖通,凭借武侯大悦城等地标项目经验,成功赴境外上市,成为2025年成都新上市企业“第一股”,吸引更多境外资金投资武侯。“上市过程中,武侯区外资主管部门联动金融监管单位组成服务团队为我们量身定制方案,协调跨境合规问题,效率远超预期。”山友暖通相关负责人说。去年以来,武侯区依托外资企业服务专班、企业上市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开展重点产业专项培育等具体举措,已推动多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通道。
本土企业投资价值不断提升的同时,“武侯服务”的品牌价值也在溢出。蜀道资本QFLP项目作为四川首支国资QFLP基金,从启动审批到3900万美元外资到账仅用10天,创下“武侯速度”。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武侯区联动市级相关部门组建了‘24小时’响应专班,充分发挥国资企业海外投融资平台优势,精准匹配境外投资方的投资要求,高效实现项目‘无障碍’落地。”
武侯区投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围绕“立园满园”思路,构建“外资服务立方体”,从载体供给到政策适配,形成完整链条,力争在外资招引规模和质量上实现双突破,为成都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注入新动能。(蒲振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