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 > 信息 > 正文
202505/0115:26:08
中铁二院

“全国劳动模范”毕强:在“离蓝天最近”的地方为国筑路

信息2025-05-01 15:26:08
字体:
分享到:

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举行。中铁二院正高级工程师毕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中铁二院正高级工程师毕强。(中铁二院 供图)

毕强,1985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正高级工程师。工作18年来,毕强一直奋战在铁路勘察设计一线,先后主持、参与了10余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8项“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承担了5项省部级及以上重大科研课题,编制行业标准2部,先后获中国中铁十大杰出青年、火车头奖章、四川省最美职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2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勇担使命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

2007年,毕强作为线路设计负责人投身渝利铁路建设,2013年项目正式通车。

以渝利铁路勘察设计为基础,毕强积极探索复杂艰险山区铁路综合减灾设计方法,推动工程建设技术创新,先后参与完成《复杂艰险山区减灾选线理论与方法研究》等省部级及以上课题5项,参与编制了《高原铁路勘察设计暂行规定》等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3部,《高铁铁路提质升级改造建设管理办法》1部,取得国家专利5项。成功解决了山区铁路穿过岩溶隧道突水、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不良地质区铁路建设的难题,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指导了高原铁路勘察设计,并顺利推广应用于成贵和西渝高铁等出川高速铁路项目建设,解决并突破了出川高速铁路建设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先后获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FIDIC年度杰出工程奖等重大奖项。

中铁二院正高级工程师毕强工作日常。(中铁二院 供图)

勇当先锋 雪域天路攻坚克难

2018年以来,毕强主动请缨参加高原铁路建设,担任项目副总体设计负责人和配套工程总体设计负责人,全面组织开展线路方案、重大不良地质问题应对方案、施工组织等多项重大技术论证。面对世界级筑路难题,他充分发扬“开路先锋”精神,迎难而上,带领勘察设计团队穿梭于高寒缺氧的原始密林和无人区,用双脚丈量了世界屋脊的深度和广度。他常说:“我们没有走过的路,怎么放心让火车开过去。”即便在人迹罕至的无人区,他依然坚持对每一处工点进行实地核对。

项目开展以来,他先后30多次深入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高原地段,足迹遍布4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实地研究比选线路方案5万余公里,在高海拔大高差极复杂艰险山区减灾选线和生态环境敏感区环保选线等诸多课题中实现重大突破,解决了澜沧江缝合带等地段选线难题,规避重大风险点2874处,探寻出一条安全、经济、可靠的线路。针对沿线高山峡谷区域城市建设和高原铁路建设存在土地利用冲突的突出矛盾,他提出的建设性选线方案,为当地城市建设增加约500亩土地,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显著。在他的带领下,高原铁路青年突击队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多项荣誉。

勇攀高峰 再上高原为国筑路

2022年,毕强面对一项新的挑战——目前国内乃至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工程。他再次主动请命担任该项目总体设计负责人,全面主持项目勘察设计工作。该铁路项目沿线平均海拔近4000米,最高海拔55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超高海拔线路最长、海拔高差最大的铁路,近80%的线路位于极高海拔戈壁、荒漠无人区。线路穿越深大活动断裂带4条、分布重大不良地质体2396处,还需要解决高原高寒多年含盐冻土区域工程建造、高原高寒动植物保护以及工程长距离并行活动断裂等世界性难题。

毕强积极发扬“喀喇昆仑精神”,带领勘察设计团队穿梭于高寒缺氧的茫茫荒原戈壁开展典型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应对策略、高海拔无人区综合勘察技术等多项专题研究,在3万平方公里的山川沟壑,研究比选线路方案2万余公里,现场核对线路2100余公里、重大不良地质点上千处,寻找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线路。他还突出科技引领、着力技术创新,谋划《高原寒旱地区铁路风沙雪盐灾害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等13项重大科研课题,组织开展《超高海拔复杂特殊环境盐渍化冻土铁路基础设施建造技术》等专项技术攻关18项,持续在解决极高海拔复杂地质区域工程建设和运营风险等方面攻坚克难,系统解决该铁路建设难题,为项目前期工作顺利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毕强的成长经历,是中国铁路建设者跋山涉水、勇闯禁区,用汗水、血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生动写照。(完)

来源: 中铁二院
【责任编辑:蔡霈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