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由四川农业大学团委和共青团乐至县委联合组织、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牵头实施的“智汇乐土·农润帅乡”社会实践乐至专项正式启动,由200余名学子组建的10支乐至专项重点团队,聚焦智慧农业服务、课题调研实践、文化振兴服务等5个领域,在“揭榜”实践中点燃“智汇乐土”青春引擎。
“川中黑金山羊种质资源护卫实践队”成员调研羊场养殖状况。(四川农业大学 供图)
耕出产业科创“乡野果”
动物科技学院“川中黑金山羊种质资源护卫实践队”针对黑金山羊产业发展难题,走访乐至县金顶村、雷音村等10余个村镇开展调研,推广“配种—保羔—培育”一体化养殖技术体系,精心编制“技术宝典”——《羊标准化养殖手册》并开展标准养殖科普讲座3场,惠及数百养殖户。同时,他们还结合调研内容形成《川中黑山羊(乐至型)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发展分析报告》,对提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乐至黑山羊的竞争力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园艺学院“蜂耘果香”团队聚焦乐至县东山镇果蔬授粉难题,依靠蜜源适配系统,优化坐果率与成本动态评估程序,制定小农户分散管理标准,推动人工授粉效能跃升,技术落地惠及30余家农户。“农乡食行”团队前往乐至县中天镇,深度了解当地居民“流动赶场”现状,积极探索川渝预制菜市场潜力。
勇当农业提质“科技侠”
“都晓得是虫,但有时病虫害症状相像就分不清,就不晓得咋个治。”村民赵书碧一句话点明乐至县童家镇玉米种植的“痛点”,“虫害难识别,农药选不准”将直接影响农民收益,机电学院“川启玉程,华夏粮研”团队采集乐至县当地常见病虫害图像,构建本地化识别模型,实现病虫害种类与危害程度快速精准判定,有效提升农民诊断效率和准确率。
“川启玉程,华夏粮研”团队成员正在实地对比病害类型。(四川农业大学 供图)
农学院“‘玉’豆吧!少年”团队深入乐至县石湍镇,通过技术培训推广、田间示范指导及调研反馈,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为农业新质生产力落地筑牢实践根基。食品学院“智农兴链”团队深耕乐至特色农食产业链,形成“直播营销+数据监测+销售运输”三维助农体系,高效促进销售转化。
搭建生态旅游“新图景”
“希望团队能深入挖掘企业与当地文化,通过包装设计让农产品实现既好吃又好看的转变。”乐至农产品公用品牌“乐滋乐味”产品销售中心负责人唐晓向艺术与传媒学院“艺研艺语·艺启乐至”团队发出邀请。
7月10日以来,他们先后走进“乐滋乐味”销售中心、陈红英蜀绣工作室、陈毅故里景区、“帅府粮仓”园区等地,围绕乐至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蜀绣产品创新、文创产品设计、农产品包装更新等方面开展实践,通过“文化符号产品化、旅游体验具象化、农业特产商品化”形成可落地、可带走的“乐至记忆”,为县域农文旅融合打造流动的文化名片。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红影丝路”实践团则聚焦乐至县蚕桑产业、红色文化、生态旅游开展调研,走访东山镇桑园基地、陈毅纪念馆以及南湖公园等8处实践地,运用实地测绘和建模技术,完成《红色空间活化指南》,同时结合乐至本土资源创新规划2条特色旅游路线,将桑园采摘、文化馆研学、陈毅故里探访及周边景观串联起来,为盘活红色资源、焕新蚕桑文化提供创意方案。
激活地方文化“活力源”
四川农业大学校团委学生融媒体中心“AI融媒共生:一村一韵智慧乡村振兴”实践团队走进乐至,聚焦“科技+非遗”融合,重构青年视角叙事,打造“1+1=N”融媒矩阵,打破文化传播壁垒,让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经济学院“红蕴乐至·青锋聚研”文化振兴团深耕乐至红色文化沃土,以红色资源整合、IP文创开发、微短剧影像制作三大举措发力,让“帅乡”红色名片更鲜活、红色IP影响更广泛。
今年,四川农业大学积极拓展校地协同育人平台,以“校地协同、项目对接、产教融合、青年参与”为思路,实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实践计划”地方专项。乐至县作为四川农业大学乡村振兴重点合作县,这场“地方出题、青年答题、真题真做”的生动实践,正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将校地协同育人蓝图转化为田间地头的青春答卷,让青年学子在服务地方的实践中淬炼成长。(邱林君 周泳廷 陈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