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内在要求。而“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过去五年,成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成效如何?面向“十四五”又有哪些新思路?成都将怎样推进“生态惠民示范工程”建设?近日,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军接受了新华网专访。
精彩观点
回顾‘十三五’,成都市应对气候变化主要做了哪些工作?成果如何?
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升级;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坚持‘全域增绿’……
在过去五年时间里,成都市瞄准“5+5+1”重点产业细分领域,切实发挥14个产业生态圈和66个产业功能区的引领聚集效应,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升级;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强化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基本实现燃煤锅炉全域“清零”;深入推进“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协同发展,以14个TOD示范项目引领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公共服务体系重构,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坚持“全域增绿”,加快推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天府绿道等标志性生态工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5%、人均公园面积增加到1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2%、年固碳量超过百万吨。
此外,成都市还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新机制。2020年3月,在国内首次提出“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的双路径碳普惠建设思路,通过线上公益平台对市民绿色出行、节水节电等行为发放碳积分奖励,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在全市的努力下,成都市的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荣获首批“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人均碳排放位列北上广深等全国十大城市最低,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获国务院通报表扬。绿色低碳正逐步成为成都鲜明的特质和优势。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成都市‘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城市’。结合国家、省、市系列工作部署,成都市落实碳达峰工作的具体思路是什么?
科学编制达峰行动方案;着力构建政策协同部门联动机制;加快形成系统内部工作合力;综合施策,推进减污降碳协同。
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谋化、统筹协调,抢抓低碳发展机遇,高位推进碳达峰工作:
一是科学编制达峰行动方案。深化与国家部委、省厅和相关专家机构的对接,综合考虑城市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发展阶段以及清洁能源优势,科学研判碳排放峰值、时序和路径,系统谋划并加快编制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以及“十四五”及中长期应对气候变化规划。二是着力构建政策协同部门联动机制。强化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区(市)县和市级各有关部门在编制本地区、本行业“十四五”专项规划时,充分考虑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要求,配合建立横到部门、纵到县(区、市)的碳排放数据统计考核体系。
三是加快形成系统内部工作合力。强化与环评、排污许可、环保督察等工作的融合,为实现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提供支撑保障。四是综合施策,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压实目标责任,制定落实2021年碳达峰与低碳城市建设年度计划(“636”工程),推动实施一批能源替代、低碳交通、绿色建筑、降碳改造等重点项目。
2020年12月,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作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战略部署,其中包括生态惠民示范工程。成都将在2021年开展哪些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生态惠民’在生活场景中的体现,就是让‘蓝天常见、雪山常现’。我们将把持续提升大气环境质量作为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推进生态惠民示范工程的‘一号工程’。
具体来说,我们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首先是坚持协同降碳,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升新能源消费比重加大电能替代力度。加快推进全市在用锅炉达标整治,鼓励四环路内305台在用大型热水锅炉、蒸汽锅炉“气改电”,完成全市剩余的2台大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工作。其次是深入治污减排。严控新增涉气项目,新建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工业项目应当按照规定进入产业功能区及其他指定区域。针对全市工业炉窑原料使用等具体情况,开展全面帮扶义诊,提出分类治理建议,尽快出台工业炉窑分类治理指南。同时,持续开展全市非道路移动机械登记备案和标志管理工作,修订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止使用区机械排放标准,推进实施非道路移动机械电子标签及感应智能识别门禁系统试点工作。
同时,不断完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制定年度监测网络建设计划,加快环境空气城市站仪器设备更新,建设乡镇、园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标准站。加强成都平原经济区、成渝双城大气污染防治交流合作,并在今年夏季开展成渝地区臭氧及前体物质联合观测实验。最后,我们还将加强大气科研,开展重点区域开发强度和工业园区环境容量及建设强度控制研究。深入开展臭氧与PM2.5来源解析和协同控制研究,以及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研究。持续推进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与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成都市大气院士(专家)站建设。“生态惠民”具象为生活场景,就是让“蓝天常见、雪山常现”。我们将把持续提升大气环境质量作为推进生态惠民示范工程的“一号工程”,稳步改善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夯实绿色生态本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