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成都8月19日电(记者康锦谦)8月19日,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论坛以“守护自然瑰宝、共绘和合之美”为主题,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开幕式上发布了《中国国家公园发展报告》《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方案》等三项国家公园建设重要成果。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刘国洪在发言中说,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整合120多个自然保护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系统得到大尺度、全要素整体提升。
据首次发布的《中国国家公园发展报告》显示,三江源国家公园有力维系了“中华水塔”乃至亚洲水生态的安全命脉。大熊猫国家公园实现了我国野生大熊猫集中分布区和主要繁衍栖息地的完整统一、相互贯通。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野生虎豹数量分别从试点之初的27只、42只增长到70只、80只左右。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的海南长臂猿种群持续增长。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了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成为全球同纬度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基因库。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闫振介绍,按照《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方案》,将运用最新的科研技术成果,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国家公园重点区域野生动物常态化精准识别和实时感知,更好服务于保护修复、在线监管、公众服务等工作,全面提升国家公园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据悉,过去十年,国家公园建设实现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推进的历史性转变,交出了亮眼“成绩单”。持续创新国家公园体制机制,逐步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搭建起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四梁八柱”。首批5个国家公园全部完成确权登记。不断推动生态利民、生态惠民,通过生态搬迁、特许经营、志愿服务、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等形式,为当地社区带来更多发展新机遇,近5万当地居民成为生态管护员,年人均获得工资性收入1—2万元。稳步发展林下经济、生态畜牧业、生态茶产业、特色文旅产业等,富裕一方百姓。
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区域和本次论坛的举办地,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的建设引人关注。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施小琳表示,截至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累计完成33万余亩栖息地修复,实施生态廊道建设2万余亩,大熊猫野外监测年遇见数由178只上升至185只。
此次论坛期间举办一场主论坛和三场分论坛,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和基层工作人员围绕国家公园“政策创新与实践探索”“全民共享与社区治理”“旗舰物种保护与监测技术创新”等主题,深入探讨、研究对策。论坛还举办了主题成果展,通过视频、图片、实物等形式,全景展示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科研监测、自然教育、社区发展等方面成效。国内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国家公园,以及部分国家驻华使领馆和国际组织代表约200人参加论坛。(完)